《运河颂》新书发布会尚未结束,签售台旁边已经排起长龙——第十一次做客江苏书展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再一次被读者们的饱满热情所深深撼动。7月8日,由南京大学许结教授主编、孙晓云创作的诗文兼书法读本《运河颂》,在江苏书展上进行新书发布。该书选编了主题向上、文采优美并有时代意义的历代大运河经典诗词赋文六十篇,用俊逸饱满、端庄大气的行书字体予以书写——这部《运河颂》,是一位当代杰出书家献给运河的款款深情,也是献给党的百年华诞的诚意之礼。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是一条与民生、国运息息相关的黄金水道,同时也孕育着另一条隽永不朽的诗文大运河。《运河颂》一书从大运河开凿、功能、自然、人文、治理、传承六个方面提炼,从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共撷取了60篇运河题材诗文:唐代杜牧的《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铺展开“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的运河风光;宋代杨万里的《过奔牛闸》,记录下“一行二十四楼船,相随过闸如鱼贯”的河运盛景;元代傅若金的《直沽口》中,“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之咏,和明代李东阳《天津八景·吴粳万艘》中的“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入贡新”,成为大运河脉通南北、促进交流的生动写照;清代蒲松龄《泛邵伯湖》,定格了“夕阳光翻玛瑙瓮,片帆影射琉璃堆”的绝美一刹……一幕幕图景,拼接成千年运河不断生长流淌的壮美画卷。
除了担任繁琐的行政职务,每年还要雷打不动地捧出一部新书,近几年仅传统文化题材的书写量就达到二三十万字——孙晓云的高产背后,藏着圈内人皆知的勤奋与静心。“这本《运河颂》,是今年春节期间在家里‘闭关’创作出来的。这么多年来我总结出一条规律:春节期间没有繁忙的公务,不仅最清闲,也最能保证大块时间集中精神的专注创作。今年春节,我在家闭门谢客,除了烧烧饭、照顾97岁高龄的舅舅,闲暇时间全部扑在了《运河颂》的创作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孙晓云如是说。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孙晓云的激情正是来自她对“书以载道”、自觉履行文化担当的执念。诚然,“数字化生存”时代里,人们很少亲笔写字,书法不再是生活的必需技能,但在孙晓云看来,书法仍有着超出实用性之外的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在专业研究之外,更做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普及者、传承者,做古人和今人之间的精神桥梁,为人民群众带去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便成为孙晓云坚守的使命。
“我把每一次来到江苏书展当作检验自己的方式!”孙晓云说。每一次,浩浩荡荡排起的等待签售的读者队伍总带给她一种复杂的感动与忐忑,也使她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所具有的深厚生命。“2019年我跟随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去新疆克拉玛依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那里的书法爱好者提前知道我要来,既兴奋激动,又不敢相信,等到我真的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抱着我高兴极了,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孙晓云回忆,“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知道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精神追求,书法艺术才能够‘与古为新’,一笔一划地写到今人的心里去。”
每一次亮相书展的火爆场面,都在鞭策着孙晓云不断拿出更好的作品回馈读者。《运河颂》新书发布会结束之际,孙晓云面向读者郑重地许下了诺言:来年,她将和许结教授第四次合作,继续为读者奉上传统文化的精神大餐,继续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看来,孙晓云与江苏书展的约定,将会年复一年地履行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余萍/摄 王悦谋 焦贤颖 赵宇/视频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