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野菜上市的季節(jié),在江南地區(qū),人們喜食各種野菜,民間有所謂“七頭八腦”之說。一種說法認(rèn)為,“七頭八腦”是指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菊花腦等。江蘇人食用野菜的傳統(tǒng)古已有之,文人將如何采擷野菜,如何以野菜為食材制作佳肴寫入書中。在“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出版的《江蘇文庫》中,收錄了多種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食譜,很多相關(guān)史料中也有食用野菜的記述,生動記述了江南人對野菜的摯愛。 《隨園食單》 《野菜譜》 《江蘇文庫·史料編》專門收錄江蘇地方歷史文獻(xiàn),“史料編·經(jīng)濟(jì)類”中就有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清末民初龔乃保的《冶城蔬譜》等,琳瑯滿目的食材中常有野菜的身影。 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詩人、評論家和烹飪理論家。作為文學(xué)家,他是著名的“性靈派”詩人,與趙翼、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作為美食家,他撰寫的《隨園食單》是我國清代論述烹飪技術(shù)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羅列了326種南北風(fēng)味佳肴和特色小吃。 南京地方歷史專家徐智博士介紹,袁枚是杭州人,宦游于沭陽、溧水等地,后又常年生活在南京城西小倉山,因而對江南野菜有深入的研究。在《隨園食單》中,他興趣盎然地書寫下馬蘭頭的吃法:“馬蘭頭菜,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后食之,可以醒脾”。農(nóng)歷三月,南京還有一種名為“楊花菜”的野菜,“南京三月有楊花菜,柔脆與菠菜相似,名甚雅”。 生活在清末的文人龔乃保是南京人,光緒年間,他客居異鄉(xiāng),在福建南安道源書院“遙憶金陵蔬菜之美,不覺垂涎”。為了慰藉這份莼鱸之思,他編纂了一本《冶城蔬譜》,詳細(xì)描述南京地產(chǎn)的24種蔬菜,其中亦包括多種野菜?!捌哳^八腦”中的枸杞頭是枸杞的嫩薹。龔乃保寫道:“春初嫩薹怒發(fā),長二三寸,炒食,涼氣沁喉舌間”。春天炒一盤枸杞頭,吃起來苦中帶甜,據(jù)說還有明目去火的功效;菊花葉,又稱菊花腦、菊花澇。《冶城蔬譜》記載:菊花腦“開小黃花,有香。其嫩薹中蔬料,叢生菜畦旁,春夏尤佳。帶露采擷,指甲皆香,自成馨逸”。江南人都曉得,菊花腦可清炒,也可做菊花腦蛋湯,清香中略有草藥的苦澀,解毒去火。 在過去,薺菜也是一種野菜,雖說如今的大棚中也有薺菜種植,但口味遠(yuǎn)不及野生薺菜?!兑背鞘咦V》記載:“《詩》:其甘如薺。蔬之見于詩者,杞筍蔞芹外,此為最著,自生田野間,不畏冰雪,味有余甘”。龔乃保說,南京薺菜有鍋馬薺和糯米薺兩種。薺菜吃法很多,常見的是拌入肉餡,包春卷、餛飩或餃子。農(nóng)歷三月,薺菜花盛開,是春天的標(biāo)志之一,辛棄疾有“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之句。江南農(nóng)村流傳“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的民諺,人們用薺菜花和雞蛋同煮,食用后據(jù)說可保身體安康。 “南京人,不識寶,一口白米一口草”,俚語說的是南京人喜食野菜的食俗。不獨南京,江蘇其他城市的人也喜以野菜入饌?!督K文庫·研究編》中出版的《江蘇地方文化史·南通卷》中就寫道,春天,南通人會采擷田野、渠邊、屋檐下的野菜,如枸杞頭、香椿頭、野芹菜、薺菜、芥菜、苜蓿、馬蘭頭、馬齒莧、黃花兒、魚腥草等,以別樣的風(fēng)味成為特色土菜。 淮河之濱的淮安人也喜野菜。來自河下古鎮(zhèn)的著名文學(xué)家吳承恩熟悉家鄉(xiāng)人民喜吃野菜的習(xí)俗,在《西游記》八十六回中,他描述了十余種野菜,如黃花菜、白豉丁、馬齒莧、馬蘭頭、狗腳跡、貓耳朵、剪刀股、蒲根菜、枸杞頭,客觀上記錄了明代淮安人常吃的各種野菜。 《江蘇文庫》中還收錄了多種古代江蘇文人撰寫的救荒類農(nóng)書,意在指導(dǎo)百姓在荒年如何采擷野菜充饑,當(dāng)然也介紹了哪些野菜可以食用,對今人仍有參考價值。其中,明代中期高郵人、戲曲家王磐的《野菜譜》頗為知名。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野菜譜》所載的野菜數(shù)目雖不多,但通俗好記,“所記野菜凡六十種,題下有注,注后系以詩歌,又各繪圖于其下。其詩歌多寓規(guī)誡,似謠似諺,頗古質(zhì)可頌”。徐光啟在著《農(nóng)政全書》時,全文收錄了《野菜譜》中的野菜種類,作為救荒作物名錄的重要補(bǔ)充。 專家指出,《野菜譜》中記載的野菜種類數(shù)量雖不如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救荒類農(nóng)書——明代朱橚所編的《救荒本草》,但具有濃郁的江蘇地方特色,其中不少野菜至今還能在江蘇人的餐桌上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