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書展首日,4微米細絲繡出“精微繡”!無錫地情文化盡顯江南溫柔
今天(7月5日)上午,第14屆江蘇書展方志江蘇館內書香藝韻交相輝映,一場錫繡文化展演引得參展觀眾紛紛駐足、嘖嘖稱贊。一架繡臺、一組作品,青年錫繡藝術家孫裕玲當堂分享她的作品與技藝,展示了錫繡的魅力和當代青年人對這一傳統(tǒng)藝術的堅守。
無錫地處江南水鄉(xiāng)、盛產(chǎn)絲綢,無錫的刺繡簡稱“錫繡”,相傳有2000多年歷史。吳地無錫絲織品早在春秋時期就稱譽中原,季札出使中原,贈給鄭國子產(chǎn)的禮品便是絲織縞帶。漢代劉向《說苑》載,吳王闔閭時官宦已穿繡衣。至明代,無錫有繡娘俞氏,《無錫金匱縣志》中記載:“堆紗刺繡,前明尤仲驥妻俞氏所造。早寡保孤,業(yè)此自給,巧奪天工,曾以充貢。今邑中或仿其法?!泵髑鍟r期,錫繡興盛,是曾經(jīng)極為流行的民間工藝和家庭副業(yè)。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錫繡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針法,積累了不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技法。
1959年,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錫繡研究組系統(tǒng)整理了錫繡的百余種傳統(tǒng)針法,并于1981年在張煒農副所長和老藝人華慧貞的帶領指導下,由刺繡藝人趙紅育、陸金仙,畫師金家翔,微雕藝人張磊等組成創(chuàng)新研究小組,在繼承錫繡傳統(tǒng)基礎上,探索和研究新品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了“雙面精微繡”這一刺繡藝術新品種。
本次書展,展演無錫精微繡的是一名“95”后姑娘孫裕玲,她帶來了部分得意之作,或山水人物或翎羽走獸,或匠心重構或隨意小品,無不刻劃入微、精彩傳神,令人目不暇及、嘆為觀止。在創(chuàng)作演示中,她心無旁騖,淡然安坐,以布為紙,以指為筆,以線為墨,選線、劈線、走線,展露出了發(fā)乎心而行于指的自信從容。 “一根絲線,常常要劈成幾十分、上百分之一,線不能粗也不能細,要恰到好處?!薄袄C的時候,要細細體會,找準感覺?!痹谂c觀眾的交流中,孫裕玲也向大家交流她對于錫繡的理解。
據(jù)孫裕玲介紹,精微繡是精致微小的雙面刺繡。精微繡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卷幅微小、構思巧妙、繡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畫面中體現(xiàn)豐富多彩的文字和圖案,經(jīng)由刺繡藝人用雙面繡技法精工繡制,無論細若蚊蚋的文字,還是寸人豆馬,都顯得形神兼?zhèn)?、意趣無窮,令人愛不釋手。人物服飾上所繡花紋和字體,須借助放大鏡才能看清。精微繡問世后,得到國內外藝術界、收藏界人士的贊賞,并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多次獲獎。
作為九零后年輕匠師,孫裕玲還喜歡用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小物件”,拉近錫繡藝術與普通百姓的距離,她繡制的抱枕、車掛、項鏈、福袋、手機袋等作品,精致小巧而又售價實惠,現(xiàn)場陳列的“小物件”吸引了眾多觀眾紛紛駐足觀賞。
此次錫繡展演活動,是書展方志江蘇館地情文化展演的首秀,也是錫繡藝術首次亮相省書展主會場。短短2個小時,讓觀眾從感受非遺藝韻中,也加深了對無錫的城市認知。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高涵 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編輯/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