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詒徵生平、事業(yè)、學術及其現(xiàn)代意義——第二屆柳詒徵學術交流活動”近日在南京圖書館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50余名專家從史學、圖書館學、書法藝術、生平交游等多角度分享了柳詒徵研究的新成果,回溯這位國學大師和圖書館學宗師的學術人生。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希非,晚號劬堂,江蘇鎮(zhèn)江人。“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出版的《江蘇文庫·研究編》中的《江蘇歷代名人詞典》《江蘇地方文化史·鎮(zhèn)江卷》等書如此介紹:柳詒徵早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就中秀才,后來在南京江楚編譯局工作,曾跟隨著名學者繆荃孫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后,他致力于教育救國,培養(yǎng)人才,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擔任教授。他長期執(zhí)掌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對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厥功至偉。 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學衡派”是重要學術流派。1922年,柳詒徵與梅光迪、吳宓、胡先骕等東南大學教授創(chuàng)辦《學衡》雜志,提倡“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主張恢復孔子的文化地位,固守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陣地,催生了一批國學研究團體和年輕學人?!吨袊幕贰肥橇r徵最重要的著作,被譽為中國文化史研究的開山之作?!吨袊幕贰穼⒅袊鴼v史分為上古、中古、近世三個階段,以文化為線索,從教育、經(jīng)濟、文藝、社會生活、社會風俗、物產(chǎn)等方面,詳盡闡述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柳詒徵說,他之所以撰寫《中國文化史》,“一以求人類演進之通則,一以明吾民獨造之真際”。 1956年,柳詒徵在上海逝世,葬于鎮(zhèn)江南山。他的一生,除了在圖書館學、史學、文化學等領域成績卓著外,在古籍整理、文物圖書征集、書法創(chuàng)作等方面也有極其杰出的建樹。 如今的南京市龍蟠里9號是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所在地,這里保存著一組古建筑,最早是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惜陰書院,其后是柳詒徵擔任館長的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所在地。1927年到1949年之間,柳詒徵兩度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前身之一)館長,被公認為新中國成立前擔任大圖書館館長時間最長的學者。 作為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史上的杰出代表,柳詒徵在圖書館管理、館藏建設、讀者服務、閱讀推廣、社會教育、學術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樹?!霸诹r徵主持下,國學圖書館得到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下眾多業(yè)界第一,不僅成為著名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也成為學術研究重鎮(zhèn)?!蹦暇﹫D書館黨委書記戴洪宇說。 南京圖書館研究員徐憶農說,柳詒徵在圖書館學和目錄學上一個突出成就,是主持編纂了我國圖書館界第一本完備的館藏總書目——《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全目分為經(jīng)、史、子、集、志、圖、叢書7部85類832屬,囊括了全部館藏圖書223848冊,收書之全,超過了《四庫全書》。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先生說:“自有圖書館以來,能將全部藏書編成總目者,此(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為第一家?!?/div> 身為圖書館館長,柳詒徵時時處處為讀者著想,他認為“惟有將圖書資料公之于世,與天下學者共同研索,庶不負往哲而開來賢”。早在1927年9月,他就將全部藏書17.7萬冊對公眾開放,其中包括5萬余冊善本書。他還開創(chuàng)了獨一無二的“住館讀書”制度。讀者只要交納一定食宿費用,就能長期在館內住宿閱讀。對于一些生活困難但有志于從事某項研究的青年,柳詒徵甚至還為他們提供免費食宿,并幫助他們查詢資料。 據(jù)《國學圖書館年刊》等資料記載,曾長期在該館住宿讀書,后來成長為著名學者的,包括鄭鶴聲、謝國楨、任中敏、吳天石、蔡尚思等人。著名歷史學家、曾擔任復旦大學副校長的蔡尚思教授是住館時間最長的學者,他從1934年9月到1936年7月,在國學圖書館住館讀書將近兩年,得到柳詒徵熱情幫助和指點。蔡尚思后來回憶:“在圖書館勤讀一年多書,即勝于在大學虛坐四年畢業(yè)”,而柳詒徵先生對他的教益,“超過了我的所有老師,是我學術上的最大恩人”。 柳詒徵也是崇高的愛國主義者。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徐雁教授介紹,早在抗戰(zhàn)爆發(fā)前,柳詒徵就將館藏的《嘉靖東南平倭通錄》《正氣堂集》等明代古籍影印出版,希望通過這些抗倭著作激發(fā)群眾愛國熱情。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他又組織員工,將館內收藏的古籍善本,裝進100多個木箱,運往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朝天宮地庫保存,其他珍貴圖書運送到興化,以躲避戰(zhàn)火??箲?zhàn)勝利后,他又多方奔走,誓死力爭,收回被日偽劫散在各地的館藏圖書。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作為省立國學圖書館名譽館長的他,堅決反對上級將古籍善本轉運臺灣的命令,上下周旋,將包括最珍貴的“八千卷樓藏書”在內的一大批古籍珍本留在了南京。 “柳詒徵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卓越的學術貢獻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一直是我們敬仰和學習的楷模。他的學術思想跨越時空,影響深遠,為后世學人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源和精神財富。”江蘇省歷史學會會長、揚州大學原副校長周新國教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