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有所歸,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樹立起來,兩腳踏在地上”。這是一代大儒梁漱溟給兩兒的家信中之語,彰顯出這位“中國的脊梁”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他的認真倔強,他的率真可愛,他的自信自傲,他的鐵骨錚錚。 明年是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逝世30周年,想來將有不少紀念活動。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今年歲末出版了由梁漱溟長子梁培寬整理、注解的《梁漱溟往來書信集》,全面收錄梁漱溟往來書信。在700余封與師友、政界、后學、子孫的魚雁音書中,諸多珍貴史料被首次公開,讀者可從中還原一個血肉豐滿、可親可愛的梁漱溟。 據梁培寬言,其家中從不見有名人字畫的存收或懸掛,但其父對師友昔日來信則甚為看重。梁漱溟常向學生指出,為求自己心志清明,除了自覺反省,“唯一的方法就是親師取友”。也因此,這部書信集中涉及人物眾多,梁啟超、蔡元培、胡適、馮友蘭、熊十力、馬一浮、黃炎培、張瀾……收錄在書中的書信,見證了20世紀諸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如1949年1月,致毛澤東、周恩來的一封信,陳明此后數年內,對國事將抱著“只發(fā)言不行動,只是個人不在組織”的原則,決心閉戶著書;如1971年,在致馮友蘭的信中,梁先生回想起50余年前同在北大哲學系的歲月,嘆:“(形勢)竟在吾人親歷目睹中完成其轉變,我們相去咫尺的兩人豈可不一談耶?!睍猩踔吝€有與化名張玉川(張嘉儀)的胡蘭成9封書信,論中西文明,論社會歷史,洋洋灑灑近2萬言。 梁漱溟一生堅持“獨立思考,表里如一”,在與胡適、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等學者交游往還,信中直指其失,如致胡適信中說“尊文間或語近刻薄,頗失雅度”。又如在1975年致友人周植曾的信中,梁先生自陳心跡:“……我的態(tài)度是獨立思考和表里如一,無所畏懼,一切聽其自然發(fā)展。”這些書信不僅是梁漱溟個人不同時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記錄,也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這對讀者了解梁漱溟,了解中國歷史,實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材料。 這部書信集除了有讀者印象中瘦削、嚴肅、硬氣的“中國的脊梁”,還展現了梁先生生活中可親可愛的長輩的一面。他寄寬恕兩兒信,口吻親切,如朋友一般,“我的原則是——一個人要認清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興趣。……喜歡干什么事,我都不攔阻你們”。他與學生交流養(yǎng)生、修身經驗,記錄靜坐方法,并照應生活困難的學生,關心侄輩的婚姻大事,暮年時也會不時唉嘆“腦力體力俱衰”。 梁培寬輯錄整理其父書信并出版,前后有四次,分別由山東人民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此次上海人民社版收入往來書信集共752 件,超過此前的任何一次。為使讀者能完整領略書信原貌,書中留存有原件或底稿的部分書信格式——這對讀者來說也許是一種別樣的閱讀體驗——回到寫信人提筆的那一刻,旁觀他們寫下一封封書信,體會70余年風云變幻,在流逝的時光中,看清梁漱溟,看清20世紀的中國。 |